當前欄目:新聞發布會

關于2022年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推進情況的通報

來源:市科學技術局 時間:2022-10-31

分享:

黃石市科學技術局

(2022年10月)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根據安排,下面我向大家通報2022年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推進情況。

國家創新型城市指的是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城市。2018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創新活力之城建設動員大會,吹響了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號角,在湖北省率先成立創新促進委員會,由市委書記任主任,市長任第一副主任,制定出臺《關于打造“創新活力之城”的十條支持政策意見》,高規格、高位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近年來,我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項目大力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融合,深入開展創新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生態“三大”培育工程,我市科技創新生態指數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百強”,連續12年榮獲全省科技創新綜合考評先進市。今年1月,我市成功獲批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當前,全市各地、各部門和相關高校全力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科技強市的工作要求,搶抓歷史機遇,緊盯建成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科創中心和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副中心的目標任務,以創促建、補短強弱,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取得良好開局。

一、加強系統謀劃,完善創新頂層設計。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有機結合,構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四梁八柱”。我市成功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名單后,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和市創新委先后就相關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制定出臺《黃石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重點任務分解》《黃石市全面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等系列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提出打造“一帶三極五基地八組團”的發展布局,著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平臺、提升創新能力、聚焦創新創業人才、建設綠色宜居黃石、強化組織保障等7個方面112項重點任務的深入落實,設置“一辦六組”,壓實責任、統籌協調、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

二、加強主體培育,產業創新加速融合。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進一步加快創新主體培育,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產業發展。一是梯度培育創新主體。廣泛開展科創“新物種”企業培育計劃和高新技術企業“春曉行動”,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589家,創歷史新高,全市現有高新技術企業達478家,實現三年倍增。今年來,省級百強高新技術企業3家,完成組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308家、通過專家評審259家;融通高科獲評“獨角獸”企業,全省僅獲評2家,是武漢市以外唯一一家;新增省級“瞪羚”企業1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2家,79家企業入圍全省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17家企業入選全省制造業百強。二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組織實施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3個100”專項行動,建成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557個、主導產業研究院11個,實現兩個“全覆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達84家。目前,全市有50個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個產品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19項科技成果獲2021年省科學技術獎,184個產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三是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對接。目前,全市有500家企業與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先后與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簽署科技合作協議,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分別共建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聯合創新中心。建成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黃石分市場、湖北大學和湖北工業大學成果轉化中心,建成省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6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家。全市技術合同登記達2402項,成交額達107億元,同比增長57.3%。四是著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創新強鏈”專項行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主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力;深入實施“百企技改”工程,大冶有色、大冶特鋼、華新水泥等一大批重點企業實現“二次創業”,煥發新機;連續四年成功舉辦中國(黃石)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大會,企業智能化改造廣泛開展,全市上云企業超過1500家,1-8月完成企業智能化診斷服務151家,智能化改造項目77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年均增長率達30%以上,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35%,PCB產業年均增速更是達到50%以上;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4.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二。

三、加強平臺建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立足創新能力提升,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培育更多創新源頭。一是推進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建設。謀劃實施黃石功能區重大科創項目428個,總投資2430億元,健全完善了“市領導包保、1+1雙牽頭、專班推進和一線服務”項目推進機制。目前,項目開工率達94%。今年7月16日,黃石科技城高質量開園,已簽約入駐項目40個,總投資額92億元。去年6月,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順利開園后,發展步入快車道,入駐機構、企業73家,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將于11月5日開園?!把邪l在外地、生產在黃石,孵化在外地、加速在黃石,引才在外地、用才在黃石”的開放創新格局正逐步形成。二是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大冶市順利通過國家創新型縣(市)驗收,陽新縣成功入選第三批湖北省創新型縣(市、區)建設名單。為了加快導入武漢豐富科教資源,正著力加大與武漢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力度,將有效提升我市科創資源供給水平。構建“4+N”的園區高質量發展體系,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首進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園區(居97位),大冶湖高新區首次入圍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居88位)。三是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不斷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去年,黃石先進電子元器件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有色金屬材料、特鋼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今年,又有貝殼瑞晟獲批國家級孵化器、銅都匯獲批國家眾創空間,我市國家級雙創平臺已達7家;今年又獲批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化學原料藥及制劑2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高效節能裝備制造、高端鋁材及鋁產品、高端工模具獲批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數量僅次于武漢;湖北師范大學科技園、湖北理工學院大學科技園獲首批省級大學科技園,全省首批僅7個;智能輸送技術與裝備實驗室獲批省級重點實驗室。不斷加強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建設,市級以上星創天地達20家。

四、加強要素保障,創新生態持續優化。集聚創新資源要素,提升創新策源動力,切實優化創新服務。一是強化制度創新。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在黃高校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支持柔性引進產業高層次人才的實施辦法(試行)》《關于深入推進“新黃石人”計劃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不斷完善“1+N”創新政策體系。二是強化資金保障。及時擬定印發《關于打造創新活力之城的若干意見》,即新“創新十條”,每年安排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引導企業和全社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近年來,全市科技金融企業庫達到1195家,有530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科技貸款余額123.46億元,較年初增長12.5%,金融支持科技企業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5000萬元的風險補償資金池,開展科技信貸融合試點,利用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支持發放的科技信用貸款39筆、貸款余額9368萬元。三是強化人才保障。聚焦科研人才項目難落地問題,設立1億元市產業人才創新創業基金。圍繞院士后備人選戰略科學家人才的培育,深入實施“科創華新工程”,積極籌辦華新新材料產業發展論壇、科技領軍企業家黃石行等活動,全力為院士后備人選戰略科學家提供精準服務。開展青年科技人才專題調研,召開青年科技人才座談會,服務青年科技人才招引。目前,累計引育國家、省級重要人才計劃專家18名,新增省級“雙創戰略團隊”2家,各類創新平臺新引進科技人才584人。四是建設綠色宜居黃石。大力推進“科技治氣”、“綠滿長江”攻堅行動,我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2.0%,森林覆蓋率達到36.92%。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我市萬元GDP能耗下降1%。及時出臺《黃石市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的實施意見》,智慧黃石建設再上新臺階。

盡管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企業創新能力、科研團隊和人才數量不足,創新驅動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短板。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珍惜黃石科技創新發展的黃金期、機遇期,聚焦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創新平臺能級、增強主體創新能力、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優化科技創新生態,高質量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黃石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借此機會,我代表市科技局,向各位新聞媒體朋友表示衷心感謝!也懇請大家一如既往地關注、關心、支持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

通報完畢,謝謝大家!



亚洲无在线观看无码